
慧能大法师与志道和尚 |
有一僧人志道,广东南海县人。他来请教慧能大师说:“我自从出家后就阅览涅槃经,有十余年了,可是还不明大意,请和尚您教我。” 大师问:“你是那里不明白呢?” 志通说:“经内有一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这地方我有疑惑。” 先说这首偈的来源,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为法忘躯,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命,在所不惜。有一天,佛在雪山修行。听到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到这里,便停止不说。老修行(释迦能尼佛前生)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罗刹鬼说的,乃问罗刹鬼:“这首偈颂,还有下两句,你为什么不说呢?” 罗刹鬼说:“我三天没有吃东西,饿得没有力气,说不出话来。” 老修行说:“你再勉强说出下面两句,我便心甘情愿将我的身体供养你。” 罗刹鬼说:“一言为定,你不可后悔,说了不算数。” 老修行说:“修行人不打妄语,但我有个条件,你说出这两句偈语后,让我刻在树上,将法流传后人,然后再把身体供养你。” 罗刹鬼说:“可以满足你的这个心愿。” 于是罗刹鬼说出下两句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老修行很快将偈颂刻在大树干上。又一想,刻在石头上,时间更能长久,令后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刹鬼要求,请他等待片刻。罗刹鬼见老修行如此诚心,便同意说:“你要刻快一点,我实在饿得受不了啦。” 老修行在古上刻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对罗刹鬼说:“我已完成心愿,请你来吃我吧。”于是闭目静坐,心无恐怖,一心供养。所谓“为善最乐”,老修行心中快乐无比,视死如归。等了多时,不见罗刹鬼的行动,睁眼一看,罗刹鬼已腾空而起,在虚空现出天人身——原来是天人验他求法的诚心。 六祖慧能大师说:“这个偈颂说得清清楚楚,你有什么疑惑呢?” 志道说:“所有众生,皆有二种身体,一种是色身——有形有色,一种是法身——无形无相。这个色身是属于无常,它有生就有灭,而法身是常住,也没有什么知觉。在涅槃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不知道那个身体是寂灭,那一个身是受乐。是这个色身寂灭,而法身受乐呢?还是法身寂灭,色身受乐呢? “若色身受乐的话,色身来了之后,人死四大——地、水、火、风分散时,那全是一种苦的境界,苦不堪言,就不可说是乐。 “假设是法身寂灭的话,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样,又那一个受乐呢?又法性是生来的本体,五蕴——色、受、想、行、识,是生灭的一个用。在一个法的本体生出五种的用,如果生灭是常的话,则从法体上生出这五种的用,等到灭的时候,则摄这五种用而归还法体。假设它又有来生,这种道理,就是所有有情种类,不断不灭,即是常。假设不许它又有来生,这就永归寂灭,就和草木瓦石无情之物一样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则所有一切诸法,都被涅槃制伏禁止,变成断灭了,它连托生都不得自由,又有什么可为乐呢?” 六祖大师说: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又是一个出家人,为什么要修习外道的邪说呢?岂不是修习外道的执断执常邪知邪见,而谈论最上乘的佛法?根据你所说的道理,即是在色身之外更有一个法身,离开生灭更另有一寂灭。你又推寻涅槃常乐我净的道理,说有身受用这个快乐。是否? 你这种见解说法,是执着吝惜生死,呆在这个地方不愿舍离世间的快乐,而不知出世的快乐。我现在对你讲,你应知道,迷人错认五蕴和合为自己的体相,他分别一切法为外边的尘相,且好生恶死,念念在执着中过生活,不知一要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假不实,故在六道轮回里枉受生生死死。而计常乐我净,涅槃妙德,反成了苦相,一天到晚向外驰求。佛因怜悯这一类的众生,所以指示涅槃真正的快乐。就在刹那间,没有生相;要刹那间也没有灭相,根本在生灭上也没有可灭的相。这时,在生灭里,就有不生灭的境界现前。当寂灭现前时,也没有现前的量度——即没有寂灭相是多大多宽,这就是常乐。并没有谁来享受这种乐,也没有一个不受这种乐。为什么?这就是本来自性现前,怎么还有一个法体,有五蕴之用呢?更何况你所说涅槃禁制诸法,令它永远不生呢?这是你的知见不正。若你如此说,就是谤佛毁法的谬见。 六祖大师说,你且听我的偈颂: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缰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这个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大涅槃,它是圆满、光明、恒常不变、寂而常照的。凡夫愚痴人称它是死了,外道就执为所灭。所有二乘声闻缘觉,认为它是没有造作自然的。前边不论它是执断,或死,或无所作,都是用凡夫的疑情来计度、分别,这都是属于根本六十二见。 什么是六十二见,就是在五蕴里,每一蕴分出四种,五乘四成二十,现在二十、过去二十、未来二十,共成六十见;再加身与兴神这的一体二见,而为六十二种断、常、有、无的边见。 每一蕴分出四种是:蕴大我在其中;我大而蕴在我内;蕴即是我;我即是蕴。 这六十二见都是虚妄所立的假名。什么叫真实的道理呢?只有超过一般凡夫二乘外道思量的人,他能通达法相,无取无舍,而能真实知道五蕴的法——色、受、想、行、识,和五蕴中的我,和要我以外所现的众色像,及一切音声相,都是如梦幻泡影一样。也不起凡见,也不起圣人解,也不作涅槃快乐的解释。他江落二边,也不着于空,也不着于有,三际是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他也不着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断了。 真如自性常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应用无穷,即是能应诸根之用而不穷尽。但也不生出我有个“用”的想,也没有一切分别诸法相的心,也不起“我没有分别”的想。你若还有一个“不起分别”想,这还是有分别想,要连分别想都没有了。 劫火即三灾起时有火灾,能将海底都烧干,风灾起时能鼓动群山互相撞击;你基能得到年代常寂灭乐时,涅槃相就像前边所说,无论三灾起时,对你都没有关系。 我现在勉强说这个法,而令你舍去你的邪知见解。你不要随着文字来解释经典,这样就能小小领略到一分经义。 志道听六祖大师讲完这偈颂后大悟,叩头顶礼,而退到一边去。 |


六祖惠能寺位于四会市贞山风景旅游区内,原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有历史。于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时,六祖惠能寺的建筑面积为600多平方米,灰沙春墙杉木瓦结构。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分别由大门、前殿、后殿及左右辅以的厢房、廊庑及小巷构成一体。寺庙四面环山,山势峻俏,景色宜人。与六祖惠能寺相邻的山间,还有"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