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会——慧能体悟、践行禅理从而形成南禅系统理论之地 |
慧能早年生活的地方,应该说,佛教文化气息还是很浓厚的,如他的名字乃僧人所起,在他卖柴的地方就有五祖弘忍弟子诵《金刚经》等事例就反映了这一点。这对他体认佛教理论显然有着启蒙的作用。但直至他到黄梅接法成祖,可以说慧能还没有受过较系统的佛教理论的浸润。而另一方面,他后来出家弘法所宣示的佛禅机理却又博大精深、系统圆融, 《坛经》中所援引的佛教经论,似乎证明他对系统的佛教理论有过研习。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能够释疑者也许是慧能在四会避难的这段历练。 首先,慧能在四会一带十五、六年,时间不算短,不少学者认为这段时间是慧能参悟佛理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在曹溪无尽藏处接触到《涅椠经》的妙理,在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为他讲解《金刚经》等,无疑为其创立南禅理论奠下了基础,而在四会的隐藏,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神绪来啄磨、消化、吸收这些佛教的精髓。另一方面,他与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在一起,从社会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养分。对此,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分析是中肯和独到的: “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众生为净土”、 “世事是度门”正是六祖慧能取之不尽的社会营养。 其次,慧能在四会期间,也是他践行佛教理论的时期。据《坛经》等文献记载,慧能在四会一带常与猎人为伍,这对第六代祖师——慧能来说显然是一个大的考验:一方面,猎人以捕猎、杀生为业;另一方面大乘佛教高唱普度众生,连有生之灵也要爱护。面对这两难的情况,慧能尽力去践行佛禅理念,经常与猎人讲解佛法道理,劝猎人们多种稻粮作物,尽量少捕杀猎物。而他自己每遇网到猎物则私下把它放走,每与猎人用餐,则只吃“肉边菜”。此外,怀会一带民间还流行六祖运用佛法与虎说法、巧捕大蟒为民除害等传说,无一不反映六祖慧能对佛教理论于实践中的运用。 正是在四会这段参悟、践行佛禅理念的特殊经历,使他的南禅理论逐渐丰富和发展,日渐臻于系统和完善。诚如董群先生所言: “必须注意到这个十五年的时间对于慧能禅文化形成的作用,注意到由于和劳动者的长期共同生活,使慧能对他们的文化心理的进一步了解,而对其禅文化之价值取向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这一段时间内,慧能禅文化体系的建构已经完成了。” (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第1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清人卢应中在《重修六祖寺记》中就把四会视为六祖成佛之地: “六祖固为岭南佛法之始,而吾邑之‘扶卢’又为六祖成佛之所”。 |


六祖惠能寺位于四会市贞山风景旅游区内,原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有历史。于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时,六祖惠能寺的建筑面积为600多平方米,灰沙春墙杉木瓦结构。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分别由大门、前殿、后殿及左右辅以的厢房、廊庑及小巷构成一体。寺庙四面环山,山势峻俏,景色宜人。与六祖惠能寺相邻的山间,还有"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