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岗埠故址:“四会小金山”
仓岗,位于四会市老城区的西北面。从清朝至民国,仓岗一直有“四会小金…”的美誉。 解放以前,怀集、广宁盛产的木材、竹子都是沿绥江水路扎排放运,仓岗是重要的中转站,被往来客商称作“仓岗埠”。广州、南海、番禺、顺德,甚至香港、澳门一带的客商云集仓岗,形成一个竹木交易的大集市,并带动其他商贸、服务业兴旺,造就了仓岗经济的繁荣。1932年,四会县的行政区域把仓岗单独划为一镇,称“仓岗镇”,与会城镇并立,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仓岗最初为一个基围。自古在岭南地区,人们为防水患,在靠近江海的田地外侧修筑堤围,形成基围。这些地方,有很多至今保留“基”、“围”之类的地名。不过,地处绥江水路要冲的仓岗,由于商业的繁荣与人口的发展,很早就在基围两侧形成商铺和居民聚落,原来抵抗洪水的基围筑堤便逐步演变为内部的街道。此后,仓岗街与绥江之间的狭长地带也逐步利用并发展起来,并形 成较新的聚落。而且,新聚落与旧聚落连接成片。 解放前的仓岗街始于今四会市人民医院至仓岗小学一段,全长约1000米,宽约10米。路面自始至终由三条连续不断的花岗岩石板铺就而成,每块石板长短不一,在1—2米之间,宽30~ 40厘米,厚10多厘米,重数百斤。解放前,仓岗街的两旁各式商铺林立,人员往来如织,商贸活动十分旺盛。 仓岗街靠堤围内侧是居民的密集居住区,自南向北形成了九条巷:徐巷(即现仓岗一巷)、罗巷、高巷(现仓岗二巷)、延和巷(现仓岗三巷)、敏如巷(现仓岗四巷)和新楼坊、参军第、鸡公巷(三条巷已合称为“仓岗五巷”)。第九条巷居于何处?现在很少有人知晓。据当地老人回忆,第九条巷称“渤海巷”,不过与前八巷不同的是,渤海巷地处仓丰围外侧,是连通仓岗街与河傍路、大同洲的几条小巷之一。 仓岗九条巷,都有青石板铺砌路面,有些在巷口还建有门楼。仓岗现存徐巷的三个横巷门楼与伟岸古朴的高巷门楼。高巷门楼墙壁下方由1.2米高的青石板砌筑,上方由水磨青砖砌成。青砖磨得大小完全一致,砖面平滑,棱角分明。青砖由糯米饭与蚬壳灰、石灰油捣舂成的灰浆黏合而成,灰缝非常平直幼细。墙面就像现代的砖墙批荡后弹了白线一样。 仓岗街与仓岗九条巷中还保存着数量众多的镬耳屋。相传,镬耳屋两边高高竖起的形似铁镬镬耳状的造型象征官帽。建造镬耳屋不仅要有相当的财力,还要有相当级别的官职才准予兴建。现存的镬耳屋中,最典型的当数高巷和新楼坊的。新楼坊原来共有8座,现存7座。这些镬耳屋的特点是高大,最高的两座镬耳屋高达20多米。墙身下方3米多高的地方由红砂岩石块砌筑,起着防盗贼凿洞人内偷窃的作用。墙身上方由俗称“二四八”的大青砖砌筑,砖墙厚近40厘米。 与仓岗街并行的原河傍路及大同洲位于仓岗街与绥江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全长约1000米。在河傍路与大同洲之间有一条几十米宽的小河相隔,在大同洲外面才是宽达三四百米的绥江河主流。小河与主流把大同洲围成了一个几十米宽的河边小岛。现今的前进路由原河傍路及向广宁方向延伸的萝卜洲两段组成。 解放前,河傍路近仓岗街一侧满布各式商铺及会馆、柴杉竹商行。近小河一侧无商铺和房屋,河边挺立着几十棵树龄近百年的大榕树,虽算不上高大,但树冠宽广,枝叶扶疏,许多枝叶还探出身子向小河面伸出,使小河面及河傍路的树阴连片,绵延700多米。一个个石级埗头从岸上下伸至小河面,仓岗街、河傍路的人们到此洗衣、汲水;大同洲排主门的龙梳、锚艇停泊于此,迎送客商,形成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 如今,大同洲年轻人对于先辈的艰辛已经了解甚少,只有大同洲的扎运工会(为放运工人会聚活动的场所)、萝卜洲的缆铺(打制放运用的篾缆的工场)、大同洲头的怀集仓库(存放放运工具的场所)等遗迹作为历史见证留存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