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四会民族风情数据库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今天是:



陈德

 陈德(1916—1968),原名德伦,号志侠,参加革命后曾用章源、张源、陈章源、廖广华等名字。大沙镇黄岗陈屋村人,出身于富裕家庭。民国22—26年(1933一1937)在广雅中学读书时,接触进步思想。民国26年9月,他通过共产党组织的关系,与同学高奕根、周益宽等人,奔赴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班学习,是年冬,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又在瓦窑堡参加抗大第四期班学习,结业后返回广东投身革命工作。
    民国27年(1938)6月他回到广州,即开展工运与民运工作。广州沦陷后,西江特委决定留他在四会一带从事秘密工作。党组织授命他组建地方武装,动员民众抗日,发展党员。他接受任务,与雷锡南等成立一个特别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次年3月,特支改为四会县临时工作委员会;上级派谭丕桓任书记,陈德为宣传委员。在此期间,他艰苦深入,善处敌友关系,不断壮大革命力量。
    至民国31年(1942),他先后在肇庆、始兴、佛冈等地继续做秘密工作。
    民国32年(1943)他又回到四会,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黄岗进行发展党组织的活动。同时对当时县政府的一些上层人物和开明士绅做时势教育工作,动员他们同情和支持革命,不做革命的绊脚石,使本县的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民国33年(1944)秋,抗战形势恶化,大片国土陷入敌手。中共广东省委号召各地党组织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当时,陈德被任命为四会县委书记,黄显声、陈铮郎为委员。根据任务要求,县委在黄显声带领的集结自卫队第三大队作动员、部署,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民国34年春,起义队伍80余人按计划向广宁县境挺进,在罗汶与广宁的起义队伍汇合。两县的起义队伍组建成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由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指挥。义勇队分别编为广宁大队和四会大队。四会大队由黄显声任大队长,陈德任政委,陈铮郎任参谋。四会大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坚持斗争,为后来珠江纵队西挺队伍的到达,及开创粤桂湘边区的武装斗争打下了群众基础。
    抗战胜利后,陈德被派遣到广州和香港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民国36年(1947)底,他再次返回广宁游击区,任三区督导处秘书兼连队指导员。民国37年秋,他奉命带领武工组到四会、三水边境开辟新游击区。因情况复杂、群众基础薄弱而停止活动。后来,他和另两位同志先后到香港向党组织报到,等候分配工作。此时,陈德正患病,需留港治疗,因而与组织联系曾中断一段时间。民国38年4月,他在香港接受指派,返抵广宁游击区,再次率队伍挺进四会、三水边境的大南山,开创新游击区。8月,大南山游击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独立第一大队(即四会独立大队),陈德任大队长,在大南山一带活动。同年10月16日晚,四会独立大队进入县城,与南下解放军及粤桂湘边区纵队派来的同志会师,迎来了四会县的解放。
    建国后,陈德先任四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随后又任四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52年,在土改整队中,因牵涉家庭出身和在香港一段时间与党失去联系等问题,陈德受审查,并被错误地定为“阶级异己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和撤职处分。同年冬,被调往封开县粮食局工作。1957年6月19日中共广东省委监委复议批准,撤销把陈德定为“阶级异己分子”的决定,并恢复他的党籍,重新安排他任封开县粮食局副局长。在整风反右运动中,陈德又因所谓“历史”与“出身”问题,被划为“地方主义分子”,再次被开除党籍,并受降职降级外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劫难有加,受尽折磨,终于在1968年8月23日被迫害至死。
    1979年1月9日,封开县委为陈德平反昭雪,举行追悼会,充分肯定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的积极贡献,恢复一切荣誉。

 
网站首页 | 历史沿革 | 特色美食 | 风景名胜 | 历史名人 | 风土人情 | 民间习俗 | 图片欣赏 | 视频鉴赏
版权所有:四会图书馆 Copyright ? All Right Servi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