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卓
卓(1891—1970),原名杨士卓,地豆镇岗塔昆村人。出身贫苦,年幼孤身无依。17岁到南海狮山投靠外祖母,20岁回家;因生活穷困,卖身去南洋,在新加坡一带先后做过捞石、割胶筑路等苦工。其间曾因领导工人罢工,被英殖民当局驱逐出境。民国8年(1919)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民国10—27年间,曾几度往返南洋,为糊口而奔波。日军侵华之时,他回国投身抗日工作;加入“青抗会”,在四会二区(地豆)等地活动。民国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转为正式党员。民国32—36年,为避开国民党的监视,组织安排他隐蔽在家,以耕田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民国37年夏,党组织通知他到广宁游击区,接受当交通员的任务。在艰苦的岁月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冲破白色恐怖,从事革命活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建国后,杨卓先后担任二区副区长、县农协会副主席、城乡联络站主任等职。在土改期间,他深入联系群众,带领贫雇农斗地主,分田地。1952年12月,调任县人民医院政治指导员。当时虽已62岁,但他保持革命晚节,同医务人员打成一片,并带头参加体力劳动:1956年组织安排他离职休养。 杨卓离休后,仍然表现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品德;当地豆公社修建大坑口水库时,他主动到工地参加劳动;他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坚持按时交纳党费,过组织生活;他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工作,关心集体生产,发现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坚决制止;他非常关心后代的成长,发动全村干部、群众,捐钱出力,在村里办起一所小学,使学龄儿童能就近读书;他在生活上保持粗茶淡饭、布衣蔬食的作风,衣服鞋袜穿破了补了文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出来办公益事业,或给贫困的村民解决困难。1960年大沙公社水灾,1968年河北邢台地震受灾,他以“地豆公社社员”的名义先后寄去600元和70市斤粮票。1970年2月因病在家逝世。噩耗传出,群众无不悲痛。地豆公社党委会为他开追悼会,周围村庄1000多人自动前来送葬,人们都以沉痛而又敬仰的心情怀念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