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民歌习俗:直抒胸臆,传情达意
四会民间历来存在过年或庆典唱民歌,平在劳作竭息时对歌的习俗,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民歌作品和民歌手。四会民歌一般没有固定的韵律或歌词,一般由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自由创作而成,大多数在民间流传,分为罗源民歌、莲花板、客家山歌、渔歌、礼俗歌等种类。其中,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客家山歌和礼俗歌两大类。 客家话是四会当地群众使用的一个主要语种。从四会西面的三桂山到中部的江谷、地豆、龙江,再到东面的迳口,纵横数百里,居住着很多讲客家话的种群,都有流行或传唱过客家山歌的传统。四会客家山歌旋律优美、歌词朴实,既有生活情趣,又有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如其中一首较为著名的山歌《明日带你转涯家》是这样唱的:“正月(啰嗬)岗流岗谷声声啼(啰嗬),耙田(啧),耙田沓沓声(啰嗬)。今日(啰嗬)同妹来掌(啰嗬)牛(啰),坐朝(啧)带伊转涯夸(啰嗬)(啰嗬—喂)!”歌词朴实生动,情景交融,一个“布谷声声”、“耙田沓沓”给人展示了一幅山民正月闹春耕的大自然美景。尤其是“带伊(你)转涯夸(回我家)”这句歌词,俏皮含蓄、朴实无华,美不可言。山歌的衬词源于生活,经常出现在客家人日常会话中,诞经过旋律的音高处理,已艺术化地融入到音乐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在广东电视台首届国际小区王争霸赛中,四会民歌演唱组合“水一方”通过演唱当地客家山歌一举夺冠,使四会客家山歌走出了国界,受到国内外民乐界的关注。 四会礼俗歌也是当地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流传最广的为用于婚嫁的《嫂教故礼俗歌》和《哭嫁歌》等。这些礼俗歌具有相对固定的曲谱和歌词,在四会大部分乡镇流传。如《哭嫁歌》,即有族中名望较高的已婚妇女,组织出嫁女和“姊妹仔(出家女的闺中好友们)”在闺房中连唱三天三夜(如今有些地方缩短了时间)。这种《哭嫁歌》由出嫁女唱,“姊妹仔“和,或由老者一句一句带唱。从唱老到唱幼,依次一一唱齐,唱完家人唱族人,歌词主要表达惜别和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嫂教故礼俗歌》则为新娘子过门拜堂后,由夫家嫂子负责唱,主要内容为教育新娘过门以后要恪守妇道、孝敬公婆、尊敬兄嫂、团结邻里、勤俭持家等,曲调与《哭嫁歌》类似,歌词相对固定。由于近年来广大农村移风易俗,多数青年男女婚嫁仪式趋向简化,年轻人会唱礼俗歌也不多了,四会礼俗歌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文化部门认真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