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雾台古寺
清光緒四會縣志載:“古郡四會下茆之馬陂村有-山名二甲婆山,本地鄉民又稱公婆山,山下有-座爲祀張、梁而仙而建之白霧臺寺”。
據傅,古時有張、梁姑嫂倆,長途跋涉路經公婆山,欣覺祥雲繚繞,風清氣朗,鳥語花香,风光秀麗,是難得之風水寶地,祇可惜山下因常年缺水,土地荒蕪,荘稼無收,附近鄉民苦不堪言。菩萨心腸的姑嫂便于公婆山下结廬安家,造福鄉親。
姑嫂倆終日上山采藥煉丹,以所煉丹藥救助村民,鄉間凡遇瘟疫或村民偶有病痛,姑嫂倆均慷慨施藥,扶危解難,經倆姑嫂施藥醫治的村民無不身壯力健,長壽無恙。閑时,姑嫂倆漫山遍野尋找水源世、挖井儲水,爲鄉民解除旱患,牧畜農耕,以至周邊村寨六畜興旺,年年豐收,村民安居樂業。
姑嫂倆懸壺濟世、造福鄉梓之事很快傅遍鄉裹鄉外,衆鄉親紛紛前来來求醫問藥。而奇怪的是,來者若爲無歹事無歹心善信良民,進山時則天清氣朗,恵風和暢,求醫問藥皆如願以償;但來者若爲心術不正小人惡棍,進山時則定遇白霧彌漫,不辨方向,無法得嘗所願。久而久之,周邊鄉民便順理成章地把姑嫂兩結廬居住之地稱爲“白霧臺”。
後來人們才知道,姑嫂倆乃天庭下凡之倆神仙。張、梁二仙回天庭後,於白霧臺遺下煉丹爐與抄寫藥單用之寶硯仙迹,後因年代久遠而散失。後人深感張、梁恩德,爲祭祀二仙,於白霧臺築小寺一座,虔誠供奉。寺門兩側曾有嵌字聯曰:白雲騰聖駕;霧露霭仙臺。
如今,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邑人旅港同胞蘇東霖先生鼎力資助,得以在原址重修白霧臺寺。今日之白霧臺寺,大道入口建有古樸雄偉的石牌坊,由蘇老先生親自執笔敬题“白霧臺”。依山而建之白霧臺寺,白墻緑瓦古色古香,天王殿、大雄寶殿、姑嫂殿、觀音殿、三寶殿等系列建築雄徫莊嚴。
目前四會市白霧臺古寺聘請韶关市仁化縣青雲古寺主持--釋傅祥住持前往弘掦佛法,釋傅祥原为一代宗师佛门太斗本焕大和尚的侍者,随恩师9年因得知,青雲古寺及白霧臺古寺的佛教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和流失,僧侣散去,致使古刹现今只保存有石碑,石柱和大型石柱座等。於心不忍如此历史悠久的古刹暗藏于山林之中没人护持,发慈悲心发大愿前往古刹当中,务必将历史悠久的青雲古寺及白霧臺古寺香火更旺、名聲遠播。但按与时俱进理念,在遵循佛教发展规律,青雲寺及白霧臺寺必须还要进一步扩大重建。然而工程耗资巨大,独力难支,众擎易举,祈望海内外诸山大德長老,护法居士,社会各界人士发广大菩提心、大力支持、爲子孙后代播种福田、随缘乐助,唯愿仁化青雲古寺及四會白霧臺古刹道埸早日修复完成重光,需各位大德大力支持,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