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玉器:蓄厚势以待明天
在全国翡翠玉器工业版图上,广东省四会市占据最大的份额,这里生产的翡翠产品占全国70%。更神奇的是,四会不产一块玉,却创造了惊人的“四会速度”,成为“中国玉器之乡”。
四会有何魅力,能在短短几十年,吸引四面八方的客商来这里投资经营翡翠玉器?面对国内同行逼人的发展势头,四会靠什么去保持自己的龙头地位?
海纳百川玉文化大放光彩
相比中华悠久的玉器历史文化,始于清末民初的四会玉器加工史并不长,但如今,玉已经成为了四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也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清朝末年,不少宫廷的玉器匠人流落南方,将中华古老而精湛的玉器加工技艺带到了四会,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以“星火燎原”之势自发地成长壮大。四会生产全系列玉器产品,高、中、低档品种齐全,款式多样。其中,玉器摆件占到全国的70%以上,玉器挂件、首饰也占据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据统计,四会现有各类玉器加工年产值超过20亿元。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四会的玉器行业已逐渐形成了本地人、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阳人“三分天下”的格局。南阳在玉器加工领域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山水、花鸟虫鱼等玉器摆件上自成一气,而福建莆田的木雕、石雕工艺在业界也颇为有名。两地的雕刻技师来到四会后,创造性地将木雕、石雕工艺的技术运用到玉器加工上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四会玉器的工艺水平,还让“摆件”这种中高档玉器产品成为四会玉器的主流产品之一。
原料上,借助缅甸优质的天然翡翠,人才上,借助外来玉器专业人才的智慧,四会玉器产业不断向“高、精、尖”发展,海纳百川的情怀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四会市政府兴办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玉器专业市场和集散中心。形成了一个以玉器加工为核心,集上游采购、中游制造加工、下游批发销售、展示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2003年,四会被评为“中国玉器之乡”,2005年,又获得了“中华翡翠加工基地”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品牌,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玉器批发市场和玉器加工销售集散地。
创新升级玉器产业华丽转身
四会玉器产业虽然总体规模宏大,但无论从企业、产品,还是从玉雕技师方面来看,目前还多是“星星”,缺乏“月亮”!四会的玉器加工,长期以来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玉雕大师也比较缺乏。如何提升四会玉器产品的“质”,提升四会玉器在整个行业中的话语权,已经迫在眉睫。
正是在这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四会的玉器产业悄悄实现着“转身”。
如今,在四会的玉器市场上,越来越多与众不同、打破传统的“新面孔”正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不再只是龙凤呈祥、福禄寿、佛像……这些“新面孔”,以加注中国文化元素的简约线条与平面取代了繁复的写实, “摩登”时尚的造型令人眼前一亮。
一块精美的玉石,在一位师傅的雕刻刀下,可能只换个成本价,但在另一位师傅的雕刻刀下,却可能升值百倍,这其中的差别在于创新。独特的创意正是玉石价值的“放大器”,而创新也正成为四会越来越多玉器加工者的共识。高端产品如同“无声的广告”,让妈祖、玉鼎记、翠福等一大批四会玉器加工企业逐渐在业界声名鹊起。
提升品牌做强玉器产业链
四会每年年底都举办玉器文化节,以节为媒,来展示四会玉器的精品,提升四会玉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不断提升玉器从业者的品牌意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四会玉器,“摘桔赏玉”更成为了四会一条特色旅游路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追玉”会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中华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所做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珠宝玉器的市场规模已达到6000亿美元,而我国珠宝首饰销量去年刚刚突破1700亿,根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珠宝首饰销售额将超过2000亿元,其中翡翠玉石约400亿元人民币。中国玉器产业至少还有20到30年的快速发展期,未来15年,国内玉器产业将达到50倍增长,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珠宝品加工基地和消费中心。
虽然国内玉器市场“蛋糕”诱人,但争食者也不少。纵观国内玉器行业,各大玉器名城、玉器产业重地仍处于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而未到“战国”时期,这也是行业优胜劣汰、做大做强品牌产业的最佳时机。
对于后起之秀的四会来说,大浪淘沙下,“借机洗牌、主动发牌”,孕育了新的更大的希望。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四会,将凭借“中国玉器之乡”、“中华翡翠(玉器)加工基地”、“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这三大国字号品牌的效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开拓新的市场,扩大对外影响,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玉器产业链,打造四会翡翠玉器产业航母。(铭玉)
“四会”之地名,是取“四水俱臻”之意,它意味着开放和兼容。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让四会的玉器产业越发活跃,成为全国著名的玉器加工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