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玉器历史>四会玉器历史

    他山之石四会成器


      没有玉石矿产的四会,却拥有“中国玉器之乡”的美名,成为国内重要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和知名的玉器加工销售集散地,玉器加工年产值超20亿元,究竟四会有何成功的秘诀?

      据《西江日报》报道 近日,缅甸矿业部考察团一行到肇庆四会考察玉器产业。当天,该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四会天光墟、国际玉器城、玉器街等市场,详细了解其规模、产品销售情况、玉器加工过程,以及玉器产业发展状况。林立的玉器商铺、精美的玉器产品、精湛的工艺技术,四会玉器产业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山之石,四会成器”,一直是四会玉器产业的美名所在。四会不是翡翠玉石的原产地,却能有各类玉器加工户4000多家, 10余万人从业人员,年加工玉璞7000吨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全国70%的玉器摆件产自四会的规模,这么庞大的产业,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四会并不产玉石,缘何就成了“中国玉器之乡”?

      

      规模:从小副业到大产业

      

      四会的玉器加工业起于清末民初。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会办起了一批玉器加工厂,玉器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从事玉器加工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并在省内颇有名气。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四会已有玉器加工户1000多户,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年产值超1亿元,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器加工新行业。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四会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玉器街、玉器城等玉器专业市场,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和进行玉器交易,在国内乃至东欧、东南亚等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四会的玉器商户为了扩大业务,自发形成“玉器天光墟”市场。四会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玉器产品销售集散地以及广东最大的翡翠玉器批发市场。

      经过几代人琢玉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历届党委政府的扶持,四会的玉器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四会每年都能消耗缅甸玉石总重量的70%,成为缅甸玉石最大的输出地,并在玉器加工、玉器产品造型、玉器销售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广州、扬州、上海、北京等玉器销售市场,大部分的货源都来自四会。玉器产业成为了四会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市场:从天光墟到玉器城

      

      四会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翡翠玉器加工基地,没有地方政府的扶持是不可能的,同样,没有四会市群众的创业精神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天光墟,这个在四会玉器业中有标志意义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是群众自发创造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不少四会的玉器加工户去马田公园旁摆灯光夜市,逐渐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天光墟”。

      2002年,天光墟迁新址,上市日成交额高峰时超过百万元,平常也有60万元~7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玉器天光墟市场。

      2004年,四会引进外资建设四会国际玉器城。该玉器城规划面积16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家集玉石交易、玉器加工、产品展销为一体的大型玉器交易城,其玉石交易区、玉器加工区、商贸区、毛料区已建成投入使用。

      在四会大道上,玉器街、天光墟、国际玉器城四大专业玉器交易市场一溜儿排开。每天,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的各路玉器珠宝商来到这里,进行玉器交易,四会玉器行业不断向着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血液:从“地头蛇”到“过江龙”

      

      四会玉器,可用三个“外来”概括,第一,原材料是外来的;第二,产品销售是对外的;第三,玉雕从业人员很多都是外来的,大多数来自河南、福建和全国其他省份。

      目前,四会有10万玉器从业人员,其中四会本地人中有1/3,自从上世纪90年代,外乡雕刻技师大量涌入四会以来,四会玉器行业形成了本地人、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阳人“三分天下”的格局。

      来自河南南阳的合隆成玉器行老板魏仁成对记者说,现在四会玉器市场能有今天如此规模,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固然功不可没,但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不行的。“四会没有排外的陋习,相反,四会能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现在我都是四会人了。”

      外乡人的加入,让四会的玉器产业越发活跃,两地雕刻师的到来,创造性地将木雕、石雕工艺运用到玉器加工上来,不仅大幅提升四会玉器的工艺水平,还让“摆件”这种中高档玉器产品成为四会玉器的主流产品之一。在各路人才的不断创新及积累的过程中,四会玉器产业悄悄实现转型。

      

      发展:瞄准“高、精、尖”

      力推产业升级

      

      尽管四会玉器产业有着较长的历史,但从发展来说仍处于成长期,玉器生产销售大都以个体户为单位,缺乏品牌意识,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此外,四会玉器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精、尖”还未成为主流的局面。产品不上档次,利润空间就狭小,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然而,这些不仅是四会玉器行业面临的产业发展瓶颈,应该说是各地玉器产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通病”。四会该如何破除制约,促进产业发展?

      ●管理引导

      四会市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学管理、市场规范”的发展方针,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大对玉器产业的宣传;专门成立了玉器产业办公室,加强对玉器商会的组织引导;引入缅甸客商在当地设办玉器拍卖场;着力提高玉器工艺美术创作水平,成立工艺美术协会,鼓励多出名家名店名作。

      同时,加强对行业的领导和管理,通过树立“十大名店”、建设质量评估中心加强检测工作、规范行业道德准则引导诚信经营等措施。

      ●人才培养

      在四会玉器产业,雕刻人才不乏,然而有名气、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大师级人才却不多。

      为此,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陈斯毅说,针对四会玉器产业发展现状,建议可组织、引导人员积极参与大型、高级别的竞赛,从而达到选拔、培养及提升知名度的目的;可加强行业标准制定,让技术人员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有规律、规则可循;可坚持以师带徒的方式加强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同时成立职业培训机构,为技术人员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文化先行

      近年来,四会的平洲玉器欲通过“内外”兼修,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探索文化如何更好融入产业发展中,推动平洲玉器从产业链的中下游向上游迈进,打造广佛都市圈内的玉文化基地。通过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载体也将作为人才聚集的洼地,为产业转型和环境再造注入新活力,这是一个互动的力量。

      在四会,张森才、徐志雄等玉器从业人员也在挖掘玉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最近,徐志雄一直在筹备设立一家雕刻工艺文化馆,实质为一个工艺文化的展厅。徐志雄说,这是出于一种对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也是出于一名玉器产业从业人员对推广玉文化所应负的责任的考虑。

      ●产业链延伸

      位于四会大道旁的玉器原石拍卖场,是四会的重点项目,于去年4月引进,今年正式动工建设。据介绍,拍卖场建成后将成为四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玉器原石集散地和玉料源头基地,并打造成玉器文化产业创意园,此举正好填补了四会玉器产业链上的空白。


     

     

     

     

     
    首页 | 玉器图书 | 玉器历史 | 玉器产地 | 玉器分类 | 玉器大师| 玉器知识 | 玉器鉴赏 | 四会玉器
    版权所有:四会图书馆 Copyright by SIHUILIB.CN All Re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