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玉器历史>四会玉器历史

    四会玉业溯源


        四会玉器产业萌芽干清末民初。
        清朝末年,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外患,使得不少宫廷的玉器匠人流落民间。此时的广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贸十分活跃。一些北方玉器匠人南迁广州。这些玉器匠人在广州扎根开始开办玉器作坊招收学徒经营玉器生意。
        四会邻近广州,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迳口、地豆、大沙,清塘等乡村的部分青年农民迫于生计.到广州、香港等地,从事玉器象牙和骨术等雕刻手艺。其中,迳口的刘作良、胡丁桂、卢生、卢德。大沙的马仔桂.地豆的吴玉林、梁九和清塘的叶劳等人,成为四会第一批的玉器匠人。
        起初,这些四会玉器匠人主要是在广州谋生。开始的时候是学徒.出师后.有的在原来的作坊里做师傅一些人则自己出来开小作坊。渐渐
    地,在广州  四会籍的玉器匠人已经颇具规模。
      然而,此后辛亥革命爆发,军阀内战.广州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为躲避战祸不少人回到四会老家,将玉器加工技术带回四会。这些从广州回来的四会玉器匠人.将玉器加工当作一门副业.为一些大户人家作些玉器.主要是做些首饰、挂件之类。

        1938年10月,日寇占领广州.世道更为艰难。为了免受日寇铁蹄的蹂躏.更多的四会玉器匠人回到故乡。此外一些原来在广州的四会籍大户人家也纷纷将财产和家眷转移到四会。这些人户人家对玉器的需求使得那些回到四会的玉器匠人找到了重操旧业的机会。从这段时
    间开始四会出现了一些小型的玉器作坊,这些作坊加工的玉器数量较少品也比较单调低档。
        当初这些玉器匠人,只是将玉器加工作为一个挣口饭吃的副业谁曾想到机缘的巧合,正是这些零星的玉器匠人和玉器作坊点燃了四会玉器产业的。星星之火。
        新中国成立后,以这些玉器匠人(及其后代)和玉器作坊为基础当时四会的迳口.大沙、地豆等公社.先后办起了多家专门雕刻玉器、象牙的社办、队办加工企业,从事玉器加工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不过当时的这些社办、队办企业,主要还是手工作坊工艺水平水高、产品单调多以手镯、玉扣、戒指、杏心等饰品挂件为主,产量、产值都很有限。
      转机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
      那个时候,正是香港台湾经济起飞的阶段。收入的增加,使得他们对玉器、象牙雕刻艺术品的需求猛增。出口玉器、象牙雕刻艺术品能出口创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四会县二轻局在广东省外贸工艺进出口公司和广州南方玉雕厂的支持帮助下,组织筹建了四会玉雕工艺厂。四会玉雕工艺厂把民间和各社队企业从事雕刻手艺的技术人才集中在一起,并招收学徒,开始了四会玉雕象牙雕的工艺生产。玉雕工艺厂的出现,如同幼莺初啼,宣告了四会玉器产业雏形的出现。
        与以前分散的小作坊相比,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工艺水平来看.四会玉雕工艺厂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个时期.四会玉雕工艺,加工生产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的玉器摆件、玩件、挂件,象牙雕刻品等工艺品取得了  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广东省内玉器行业的领先者。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提升,四会玉雕工艺厂发现,如果停留在原有规模和生产水平上.很难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因此.扩大规模和提升工艺水平就成为当时四会玉雕工艺厂的当务之急。四会玉雕工艺厂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又招了一大批新徒.并通过组织青年技工到广州、佛山等地大厂参观学习和进修,聘请省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和经验丰富的玉雕技师到四会举办培训班授课的办法,小断提高四会玉雕工艺技术人员的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水平。此外.四会玉雕工艺厂还添置了一批先进的玉器加工生产机械设备建设了新厂房,使得四会玉产业的加工规模得到了扩大为四会玉器产业后来的发展,务实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四会玉雕工艺,并没有迎来自已的春天反而走进了自己的冬季。由于管理体制跟不上市场脚步.四会玉雕工艺厂的境况越来越窘迫,四会玉雕工艺厂从广州请来的工艺师傅纷纷选择返回广州.1986年,四会玉雕工艺厂最终走向关门的结局。
        然而,四会玉雕工艺厂的关门,并没有终结四会玉器产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四会玉器产业蓬勃发展的个重要契机。可以说,在四会玉器产业发展过程中,四会玉雕工艺厂扮演了黄埔军校般的角色。正是这个时期锻炼出来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成为四会日后玉器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骨干力量。


     

     

     

     

     
    首页 | 玉器图书 | 玉器历史 | 玉器产地 | 玉器分类 | 玉器大师| 玉器知识 | 玉器鉴赏 | 四会玉器
    版权所有:四会图书馆 Copyright by SIHUILIB.CN All Re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