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历史简介
玉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装饰工艺。早在距今一萬一千年前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人类就开始运用玉器了。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真正的琢玉工艺则起源于六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型式多样,数量众多,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能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先秦时代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各有特色,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西周玉器从总体上看,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於玉”的观念。孔子曰玉有“十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专其终,诎然东也;瑕不掩瑜,玉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回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於是佩玉之风大盛,其雕琢也十分精美。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然而工艺水平不高。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到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宋时期,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礼性大减,玩味大增,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味。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緻的文人品味。由於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就拿翡翠来说,康熙年间就有出名的‘翡翠之路’,之后,由于乾隆皇帝的影响,翡翠进入皇亲国戚阶层,为统治阶级所重视,翡翠业迅速的发展起来。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