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玉器知识>玉器工艺

    扬派


    中国古典雕刻的自由境界及形态分析(贰)

    (一)自然象形形态

           似乎很有趣,此形态作品在原始美术与现代美术中都有出现。其特征多是依据石料、骨料等天然质材形态的原始状貌作最简洁古朴的刻划与雕凿,不求改变原材料的天然形状,也不求进行深度雕刻以求实现空间关系,或是仅以材料为“底”,刻出同材料质地与形状毫不相关的图像。如洞穴艺术中的线刻与浮雕式的图像,中国、欧洲、非洲等地石器、骨器、玉器等物上的刻划纹与图像等等,都是以质材为“底”的刻划物。也许图像本身与质材联系不大,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而用之而已。但无论古今中外都有此形态的作品:不改变质材形状,不求深度空间。

           还有同一形态的另一类作品与此有别:利用质材本身自然形状,通过简朴的刻划“启动”自然质材本身的象形因素,调动质材自具的深度空间,使粗简的刻划、点缀、加工与其相统一,从而构成完整之艺术品。在中国古代雕塑中,以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其大部分作品是以自然——象形——雕凿(通过加工赋予其意味)的艺术思路,所以最为古朴、自然,最少人工痕迹。如其中的《蝉》、《蛙》、《野猪》、《卧虎》等,都是如此。包括加工深度较大的如《跃马》、《马踏匈奴》、《卧牛》等作品也大致如此。这里至关重要的是雕刻者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止”的量度,也即是“止”于何处,须“止于当止处”方才显出艺术的智慧。 

     著名的 “复活节岛”上的巨型半身神像也属此类作品。巨大的条石与粗稚明确的面部五官 ,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天然石料自然形状“象形”后而雕凿出来的。其中充分利用了石料的自然起伏与形态,只做某些不得已的加工。

    在现代造型艺术中,与此性质相类的制做仍不乏其例,尽管质材绝不相同。如利用现代工业零部件中与物象相合的因素,从中象形,也即是“详”出“似”的意象来,通过改装、焊接、拼接等手段,使之成为巧妙的雕塑造型。这种具有波普味的“现代艺术”,其思路与自然象形方略实无大异。只是质材有异、加工有异,形态有异罢了。

    总而观之,自然象形形态的雕塑品采用的可以说是作者与自然“双向选择”的创作机制。自然物形启发人们从中象形之灵感,反过来创作者也须顺应物象本身的天然属性给予加工。不足与过当都是此类作品之大忌。开掘不足或灵性不够都不足以从自然物形中悟出“形象”;过当也只能人为地泯没自然物形的天然造化, 使“天工”之物沦为单纯的材料。凡古今此 类值得称道的作品都是二者把握得当之作。

    毋庸讳言,“自然象形”颇似中国画论中之“应物象形”,但后者一直被解释为据物写生的意思。对“应物”的理解历来各有不同,但论“依物”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过,这里的“象形”意思与之绝不是同义。这里的“象形”是指从自然石、木形状中找到“像”个什么形的意思。这与中国的审美意向颇为相和。如从大自然中的奇石异峰中“象形”出种种动物、人物等形象来,都首先是建立在自然本身的基础之上的。

     (二)象器同体形态
     自古以来,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古籍《书经•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证实了扬州生产和贸易玉石已是由来已久,而且还深受皇室器重。于是,积年累月,在扬州一带的玉雕工艺形成了一种鲜明而共同的风格,并逐步发展成今时的“扬派玉雕”。

      扬派玉雕在唐朝时期,乘借当时手工业兴盛的东风有新一轮的发展。从简单的器皿工具发展为具有装饰性质的奢侈物品。唐朝太平盛世,富贾四出。贵族豪门多喜用玉石来装饰楼阁建筑,炫耀门庭,这谓“雕栏玉户”者是也。唐朝社会经济呈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玉石文化也得以乘搭政治,经济的外交外贸帆船,走出天朝,向其他国域传播出去。天宝十二年(753年),大明寺高憎鉴真从扬州东渡日本传教,随行人从中就有玉作师(古时对玉雕师傅的称呼),这也很好地证实扬州玉雕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为唐朝对外文化宣传的一个亮点。
      到了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渐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也创造于宋代。据清代人谢坤在《春草堂集》著作中描写道:“宋制玲珑玉塔,塔玉雪白,绝无所谓饭绺瑕疵。高七寸。作七级,其制六面,面面有栏……塔顶有连环小索,系诸顶层六角,绝不紊乱,所言鬼斧神工莫能过是。”从这段生动的描绘中可以看到扬州玉器的镂空雕技巧及链条制作技巧,有很大的进展。元代,扬州玉器除了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艺人已经开始应用天然子为材料,制作“山子雕”。

      “山子雕”艺是扬派玉雕特有的传统技艺,是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等扬派玉雕类别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工艺。“山子雕”多表现山水人物题材,对制作者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文学艺术修养的要求,要能巧妙地利用子料光滑的卵状外形,还有根据子料的石性和绺裂,运用传统雕刻技艺,遵循“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雕刻法则,表现人物、楼亭山水、花草飞禽,并“集聚”于山坡或崖窟,推凿也可深可浅,由此造就一个比较完整而令人神往的艺术场景。山子雕是雕刻中能使玉料获得最高利用率的艺术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山子雕的工艺技术,继承了玉雕中的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传统技法,并得以发展,如浮雕技术中则将浅浮雕、深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技艺相结合,在构图设计上运用国画的写意、线描的写实以及建筑透视技巧,使作品层次清楚,章法合理。至明代后期,扬州玉器的“山子雕”品种已格调一新,工艺技巧较前大为精进,给后来扬派制作大型玉山在繁难的技巧上做了准备。

      扬派玉雕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除在建隆寺设有玉局,大量承划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从此,扬州玉雕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

      扬派玉雕历经数朝风雨,阔步今日,不仅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而且还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给扬派玉雕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玉雕师在实践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工艺规律,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创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而扬派玉雕独有的“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依旧独具一格。并用沉浸千年而越发风韵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好玉人士。

      近年来,扬派玉雕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工艺水平仍居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各类别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览会都受到来自各方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许。外国朋友们用“人间奇迹”的创造、“东方艺术之最”、“巧夺天工”等美好的语言来形容扬州玉雕给他们带来的感受,这见证了扬派玉雕为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在近几年来的全国、全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扬派玉雕一直都是夺奖热门作品。如今这簇古老而绚丽的工艺美术之花,正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成长。


    上一篇:南派
    下一篇:玉雕·派别

     

     

     

     

     
    首页 | 玉器图书 | 玉器历史 | 玉器产地 | 玉器分类 | 玉器大师| 玉器知识 | 玉器鉴赏 | 四会玉器
    版权所有:四会图书馆 Copyright by SIHUILIB.CN All Re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