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
玉雕一直都有着南北分工之说,南工则发展成传承至今的“南派”,它是一种以苏州,福建和广州为主要聚散区域的玉雕风格。这区域的玉雕长期受竹木牙雕工艺和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在镂空雕、多层玉球和高档翡翠首饰的雕琢上,造型丰满,呼应传声,工艺细节表现细腻充分,这就是南派独树一帜的特色。
南派玉器作品风格轻灵飘逸,追求创新,以出口为主,原料多用缅甸翡翠,以广州、四会、揭阳阳美、佛山平洲等地为代表。其中,这几大地区中,多年来都是以广州玉雕为首,领统着南派玉雕经历一个又一个历史浪潮,走向一个胜过一个的高峰和辉煌。
广州玉雕是以翡翠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造型上以典雅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其技艺深厚,雕法细腻,且花色品种繁多,加上追求创新,突出岭南文化的内蕴,和北京、扬州、上海的玉雕产品并列,被公认为四大派中“南派”的领头羊。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还是雕工技法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先后创作的通雕座件、镂雕玉球、组合镶嵌等新工艺更是独步业界。作为重要的艺术遗产,广州玉雕具备很高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尽管南越王墓的发现证明了早在西汉广州的玉雕工艺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有历史记载广州的玉雕工艺,始自唐代中晚期。到了清代,已经颇具规模。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1),广州地区就出现了玉雕的行会组织,并成立了6个堂口:成章堂、镇宝堂、裕兴堂、珹福堂、崇礼堂、崑裕堂,各个堂口都负责不同的业务内容,从这也可以窥见当时广州的玉器管理和经营确是颇具规模。
到民国时期,广州的大新路、文德路、长寿路、文昌路、带河路一带布满玉器生产加工的商户。其中以祥胜和崇德两个玉器墟最为繁荣。可惜的是,这段时期只是广州玉雕的短暂的春天,全盛时期的广州玉雕大小商户有4000余家,从业人员多达万人。然而,繁华转眼变成一泡云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中国的经济急速下滑,各行各业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灾难式的打击。昔日万人空巷的广州玉器墟,此时也是萧条败落,人影稀罕。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行业都欣欣向荣。广东省也紧随发展大潮,开始大力扶持私营工商业以恢复经济,广州的玉雕业也得以借此东风迅速恢复。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举办,为玉器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玉器的生存空间得到扩展。以此为契机,广州玉雕艺人开发起玉器摆件。随后广州玉雕工艺厂、广东玉雕工艺厂等一批备具特色的工艺厂先后成立。然而“文革”爆发再次给广州玉器行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寒冬大雪再次覆盖刚刚萌发的幼芽。
直至1972年周总理在广交会视察时下达指示,要注意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完整,手工业是重要部分,必须发展起来。从那起,广州整个玉雕行业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努力克服面临的困难和阻拦,自主摸索发展的出路,为再次振兴南派玉雕而不懈奋斗。就是广州玉雕人这股不放弃的精神,才让玉雕行业历经沧桑磨难而能焕然新生。1981年长寿路玉器墟的招牌重新挂起,1986年广州玉器街正式重新开张,2004年华林珠宝玉器城正式剪彩……一切都在悄然兴起。
南派之风气旺盛地,除却广州,其四会的南派玉器也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它生存和发展的历程,堪称玉石业界一大奇迹。
四会玉雕一业起步于清朝年间,并在那个时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玉石市场模式。虽说如此,但是在当时玉雕并不是贸易业界的主流经济,甚至是处于市场的边缘。故,四会玉器行业在经历那几次浩劫之后,由于它的市场自我调整和再生能力远远弱于广州,再加上地形偏僻荒凉,多数商贾流逝外地,四会玉雕业几乎消失。但,玉雕人于曲折困难中的顽强精神是传承的,是永久的,不分区域,不分年代。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和多代人才的努力,四会玉器最终在灾难和动荡中保留下闪烁不灭的薪火,并坚强努力地谋求发展的出路和前进的动力。至今,玉雕已跃身成为四会当地经济体系中的明星产业了。
目前在四会,玉器原料主要是以翡翠为主,也有用辽宁岫玉、河南独山石、印度东陵玉、澳洲澳玉,以及玛瑙、水晶等作为雕刻材料。依据现时的玉石市场的行情,大的玉石璞料实属难得,在四会通常会被制成摆件,这是翡翠制品中身价最高的一类,我们常见的有壶、瓶、炉、人物、佛像等。小件的玉料做挂件,挂在脖间或腰间,大多是传统吉祥之物,有的还镶嵌金银,装饰得非常贵气。小的玉璞也会被善用,多做成配件,包括戒面、耳环、手镯、项链、头饰、胸针、手链等。对玉料的善用,是四会玉雕师傅的一方特色。
如今在四会,不单单只是出产挂件和小摆件。浴火涅槃的四会玉雕人特别重视营销的全面发展和关注玉雕的整体市场走势。随着四会相关的翡翠协会的成立,四会的玉器走上了行业制度化,雕刻科学化的和产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现在拥有玉石原料的玉雕厂都有明显的分工体制,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制作普通的玉挂玉饰,绝大多的精力转移到大摆件的玉器创作上。大摆件不仅是雕工水准的最高体现,也是玉石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最好的载体。如今四会玉器市场产品题材丰富,店铺成行成市,吸引了各地采购商。
四会目前拥有天光墟、玉器街、翡翠城等有名的玉石市场,其中河南、福建、江苏、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商人都有加盟,外来的玉器从业者超过半数。玉器行业彻底在四会做活做大,妈祖玉器、汉武玉庭、翠福等实力企业形成了四会玉器行业的前进风潮,带领着四会玉器行业去扩展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开发更高层次的玉石市场,这不仅为四会当地的群众提供了优质玉器产品,同时也提升了四会市的知名度,编写了四会市新的城市名片。
无论是广州玉雕,还是四会玉雕,它们都是南派玉雕其中的一个分支。小流汇海,成于日月无休。广州和四会改头换面的发展,不仅给南派在新时代带来新的文化增值,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地区的玉雕行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南派玉雕新的全盛面貌。或许,这一切的喜人的变化,都因为南派玉雕具有一种“百难不倒,欲挫弥坚”的文化精神,指引着南派玉雕在前进的路上克服种种难题,为南派玉雕的未来发展蓝图指明了阳光方向,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