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
海派玉雕是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当下玉雕艺术中有很强的影响力。“雕琢细腻、讲究章法、造型严谨、庄重古雅”,以及“炉瓶器皿精致、人物鸟兽生动传神”,成为海派玉雕的主要特色。近年来,随着玉雕市场的不断壮大和玉雕工艺的向前发展,海派玉雕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在江浙地区玉雕艺人的雕刻风格基础上,既融汇扬帮、苏帮、南帮以及宫廷玉雕的工艺风格,又继承了中国明清玉雕精华,博采众长,在“细腻”上下功夫,由此涌现出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玉雕高手。 海派玉雕的艺术家们创造和发展了海派风格,形成至今,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
海派玉雕雏形初成的时候是在19世纪初,那时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以至于苏州、扬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玉器制品都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这种经济地位及区域优势为上海玉器雕刻行业提供了广阔而便利的发展空间和物流条件。因此,苏州、扬州等地区的雕刻艺人大量涌入,在这东方的大都市中寻找更大更高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当时著名的古董风格玉雕大师王金洵、万源斋、傅长华、尤洪祥等,都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吸收了新的文化营养,大显身手,并将他们原本的雕刻特点融入上海当时多元化的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细腻而元素广泛的玉雕风格——这就是后来的海派风格的先声。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玉器作坊、店铺达200多家,有200多人从事雕刻专业工作,主要生产佛像、仕女、炉瓶等摆件雕刻品。当时,上海玉雕业中,主要适应洋人需求而生产制作的被称为“洋装派”,扬州帮艺人生产以摆设玉器为主,多属“洋装派”;而苏州艺人专做玉首饰、花饰,以玉首饰和把玩件为主,被称为“本装派”;另有一支专做青铜器造型以及仿秦汉以来古玉为主的,被称为“古董派”。
20世纪30年代,海派玉雕又取得新一轮的发展。雕刻师在玉雕摆件类特下苦工,钻心研究摆件的素材和雕刻风格,在雕刻技巧容纳多家多派的特色,努力攻破上海玉雕摆件类作品没有代表作的尴尬局面。1915年,海派玉雕摆件《翡翠珍珠塔》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拿到了超等工艺奖。1933年,《翡翠珍珠塔》参加芝加哥国际博览会,成为了整个博览会中最受人注目的展品之一。这座塔式样仿造龙华塔,高50英寸,重75磅,有三级台阶,完全仿造北京故宫太和殿台阶式样,塔前有一座三户牌楼,牌楼前两个翠雕狮子,剔透如画。1939年,这座翡翠塔再次参加旧金山世界博览,后被旧金山博物馆收藏。《翡翠珍珠塔》这震世之作,表明当时海派玉雕摆件作品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家颁发和实施了有关扶持玉雕行业的发展壮大的政策方针,海派雕刻行业再次迎来一季发展的春天。80年代末,上海地区玉雕从业人员逾2000人,作品品类达200多种,作为海派五大类雕刻品种的炉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鸟、走兽和天然瓶都已初具规模。当时海派玉雕代表人物有“炉瓶宗师”孙天然、孙天仪,“三绝艺人”魏正荣,“传承创新”者周寿海,“南玉一怪”刘纪松和“飞兽大王”董天基等。 炉瓶器皿类是海派玉雕最具标志性的创作。海派风格的炉瓶器皿以稳重典雅的造型、古朴精美的纹饰、富有浓厚的青铜器趣味,在中国玉雕行业中享有盛誉。“三脚香炉”、“四喜炉”、“五亭炉”、“天鸡瓶”、“端炉”、“羊尊”、“犀牛尊”、“百佛炉”等都是海派玉雕久负盛名的代表作品。当时,海派玉雕处于一个巅峰的时期,传世巨作屡震人间。其中,有两件作品最让人称道。其一,由三绝艺人魏正荣领衔设计、13位雕刻技师合作雕刻的巨型密玉《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技艺,生动刻划了我国41名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此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其二,于一块7300多公斤的罕见巨型青玉上,萧海春、韩国卫、朱宁芳、许康先、虞龙喜等20余位当代最为杰出的大师和雕刻技师,设计制作了高2.6米、宽1.4米的《万水千山图》,再现了红军长征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
海派玉雕一路走来,人们或许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流光溢彩,雕刻精美的作品,其实,海派玉雕对玉雕行业,甚至对中国玉文化的真正贡献在于“海纳”和“精作”。相对“京派”、“扬派”而言,海派在雕刻的思想、价值、审美、情趣上包罗万象,它可以承接属于工艺范畴的琢玉样式、题材,乃至玉器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也可以接受属于艺术范畴的西方油画、雕塑,乃至当代抽象艺术语言;它还可以自由地吸取属于民俗范畴的中国皮影、剪纸,乃至传统的建筑雕刻;它又可以毫无顾忌地移植设计范畴的现代对比、呼应,乃至点线面的纯粹元素……
海派玉雕对“海纳”的对象没有划出明显的界线,只要是美,只要是好,它都会热情谦虚地将其吸纳到海派的文化体制当中。最为可贵的是永不消停地学习和吸收都是围绕着海派的雕刻主体文化和主要风格这座大厦而添砖加瓦。而海派玉雕的“精作”更让人惊异,料色的应用、异想、巧作和精制独具匠心;题材的传承、转化、创新和出挑非常丰富;工艺的理解、发扬、运用和变幻更加神化;思想的发现、嫁接、延续和突破无愧于时代。同样的手摆件,点与面形,相生相克,线与节奏,相辅相成;吴德舁的体积感,于泾的内涵,王平的虚实,洪新华的平和,崔磊的出奇……风格各奇,丰采各显;同样的玉牌,方、圆、异,形制丰富,深、浅、薄,表现多样。
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玉、藏玉,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玉现在很贵才喜欢。上海海派玉雕协会会长孙敏认为,“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玉温润细腻、外柔内刚、内敛而不张扬……这些都是中国人血脉中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特性,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藏玉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感受玉文化,这才是真正地爱玉。”
|